迷惘的小羊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207章 谥号与庙号,冉魏霸业,迷惘的小羊羔,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设置疑塚,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石虎生前干了许多缺德的事情,仇怨颇深,难以化解,万一哪天有不怕死的人刨开石虎的陵墓,鞭尸、挫骨扬灰什么的,那他石遵的罪过就大了!
这时,中谒者申扁又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讲。”
“先帝和谯王都未曾上谥号和庙号!臣请陛下与群臣商讨先帝谥号之事!”
闻言,石遵的脸色一沉:“申扁啊,先帝有谥号,有庙号,朕觉得完全在理。但是谯王何德何能,有皇帝之谥号?”
“陛下,谯王毕竟曾经当过皇帝,有谥号,亦是理所应当啊!”
当过一天皇帝,便是皇帝!这是无可反驳的事实。即便石遵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那么诸卿以为,应当给先帝和谯王上什么样的谥号?先说谯王。”
谯王,便是石世,两日前被石遵杀死的倒霉孩子。
这庙号和谥号有何区别?
先说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诞生于西周早期。
庙号是华夏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如宋朝赵匡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和大臣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如厉、野、夸、躁、伐、荒、炀、戾、刺。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大致有以下几种: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太宗、圣祖发扬光大。
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
仁宗、圣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
世祖是中兴之主。
哲宗、兴宗、成宗是守成之君。
宪宗、宣宗功业不足、有功有过。
宁宗过于懦弱。
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
高宗由盛转衰。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
文宗文弱无能。
武宗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
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
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