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木子蓝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90章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木子蓝色,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贞观十七年,三月初三。</p>
营州都督、安东都护苏定方率领幽州、营州兵马,以及契丹、奚、靺鞨部落协从兵,率先发起对高句丽的进攻。</p>
十二日,皇帝前往洛阳宫。</p>
散骑常侍刘洎拜侍中,中书侍郎岑文本拜中书令,</p>
李绩、马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武怀义为副总管,统领十六总管伐高句丽。李道宗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吴黑闼、左难当、执失思力为副总管,统领八总管伐高句丽。</p>
十七日,</p>
皇太子李承乾赴河北定州留守监国,皇帝赐太子所过处高龄鳏寡老人粮食布帛,又封赠商朝名臣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p>
二十日,长孙无忌检校侍中,杨师道检校中书令。</p>
四月初六。</p>
皇帝抵达幽州,举行誓言大会,大举犒赏将士。</p>
初十,御驾至榆关。</p>
夜晚,中书令岑文本病危。</p>
榆关,离后来有名的山海关并不算远,在此时是筑在碣石山前的边塞重镇,关凭山之险,山为关添雄。</p>
碣石山方圆数十里,连峰颠连,绵延起伏,榆关就建在此山前,而关城前又临渝水。</p>
武怀玉夜宿榆关,</p>
四月初的夜晚,不冷不热,他跟一个关城的老吏聊着天。</p>
这老吏须发皆白,牙齿都掉了好几个了,无儿无女,便一直留在关城里。</p>
“前朝开皇元年,突厥会营州刺史高宝宁作乱,沙钵略可汗与之合军,攻陷临渝镇,后来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高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p>
隋文帝闻而大怒,命汉王杨谅为元帅,总水陆三十万兵马讨之。”</p>
说起这些前朝往事,老吏却是娓娓道来,因为都是他亲手经历过的,“时馈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王师不振,及次辽水,士卒死者十之八、九,海路又遭遇水暴,船队沉没······”</p>
一说隋征辽东,都想到杨广三征高句丽,</p>
其实隋文帝杨坚就出兵三十万征讨过辽东,可惜都还没正面交锋,因疫疾、海上风暴,以及暴雨、山洪,辽泽淹没、粮草不济等诸多问题,这三十万大军就几乎死光了,</p>
一次非常失败的东征。</p>
“这征辽东啊,最难的不是高句丽人的山城很多,很险,而是南北千里东西二百里的大辽泽,”</p>
在后世的辽西走廊,在隋唐时,其实就是片大滩涂地,涨潮时淹没,退潮后一片滩涂,轻装部队勉强能过,但重装部队和粮草器械这些却难,尤其是遇到大雨、山洪等情况。</p>
大辽泽就是未经开发的一片无人区,</p>
从秦汉到隋唐,中原到辽东的交通,驰道都只能通到碣石,</p>
出榆关再顺大凌河谷经建昌、朝阳转而向东到辽东城,这条路线,不靠海,走的是山区谷道,这路线交通困难,道路又远。</p>
运一担粮食,得三个民夫轮流送才能送到辽东前线。</p>
怀玉听这老吏说起当年多少民夫运粮的惨状,还不胜唏嘘。</p>
“太尉,临渝宫来人。”薛仁贵进来禀报。</p>
临渝宫,是当年杨广亲征高句丽时所建,大唐刚建立时,曾以临渝宫所在地又建立的临渝县为平州的治所。</p>
到武德七年,临渝县改名石城县。</p>
皇帝今夜就宿在临渝行宫。</p>
这半夜的突然召见,他有些意外,便告别了老吏,匆匆前往行宫。</p>
薛仁贵带着一百护卫,骑马持槊尽职的护送他到行宫前。</p>
“景仁怕是要不行了,”</p>
李世民见到武怀玉,一脸悲伤。</p>
景仁便是宰相岑文本的字,这位跟马周一样,都是皇帝大秘,一直执掌机密,拜相也是数年,这次出征前,还又正式拜中书令之职。</p>
御驾亲征,大本营的诸多事务,皇帝都交他办理,比起武怀玉这个甩手宰相,岑文本可以说是日夜操劳。</p>
今晚岑文本仍还在忙碌着,结果突然就晕倒在地。</p>
武怀玉赶紧去查看,</p>
那边随驾御医已经在为他诊治,</p>
“岑相是脑卒中,”</p>
武怀玉一番检查,得出的结果也一样,岑文本这应当就是脑溢血,而且他到现在都昏迷不醒,可能出血很大,</p>
十分危险。</p>
他这情况就算现在止血了,可接下来的水肿更危险,</p>
而且现在情况,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岑文本这情况,血都止不了。</p>
皇帝在旁边握着岑文本的手,轻声唤着他名字,可岑文本毫无反应。</p>
“文本与我同行,却不能与我同归,”说着,李世民流下眼泪。</p>
一番会诊,</p>
武怀玉和御医们只得对皇帝摇头叹息。</p>
“一点办法都没有吗,需要什么药,灵芝、人参还是什么,要朕的胡须做药引吗,朕全剪下来。”</p>
“陛下,岑相大限已至。”</p>
也就不到一盏茶功夫,岑文本就停止了呼吸,再也没醒来,君臣连句道别的话都没来的及说。</p>
“他才刚五十岁,”</p>
李世民握着岑文本渐冰凉的手舍不得放开,“贞观元年,文本拜秘书郎,后经药师推荐拜为中书舍人,武德中,诏诰及军国大事的文稿皆出于中书侍郎颜思古之手,然文本才思敏捷远超于他,贞观七年,颜思古改任秘书少监后,文本升中书侍郎,专掌机密,起草制诰······”</p>
武怀玉在一旁也是有些感慨,岑文本跟马周,并称皇帝的大手笔,都是御用笔杆子,但岑文本比马周还低调。</p>
虽高官厚禄,却一直认为自己仅是一介书生,侍奉老母以孝闻名,抚育弟侄恩义甚诚。</p>
“陛下,岑相,文倾江海,忠贯雪霜,申慈父之冤,匡明主之业。”</p>
在武怀玉等的劝说下,皇帝最终还是松开了岑文本冰凉的手。</p>
“赠侍中、广州都督、邓国公、谥号为宪,陪葬昭陵。”</p>
皇帝又下旨,让岑文本长子岑曼倩袭爵,次子景倩封江陵县子,由岑文本抚养的侄子岑长倩选入崇贤馆读书。</p>
出师未捷身先死。</p>
兵马还没出榆关,结果先没了一个宰相,</p>
这不免有损士气,</p>
但皇帝的脚步并不会因此停下。</p>
可刚出榆关,</p>
秘书监,弘文、崇贤两馆学士颜思古又病逝军中,这位岑文本的老上司,李渊曾经的御用笔杆,终年六十五。</p>
这位曾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等的大臣,爵封琅琊县男,也是位紫金重臣,虽说他是高祖的心腹,在贞观朝没能再进入中枢决策层,可资历官阶摆在这,也是随驾官员中的大臣,他还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人称小颜。</p>
结果岑文本病逝后次日,他也病逝了。</p>
行军途中,一下子病逝两位大臣,军中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是不好的兆头。</p>
而在第三天,</p>
天现日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