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章
织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六八章,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织岁,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皇子们惊叹道:这选择的艺术,还得看咱们的太子啊!
朱棣冷哼一声:“我说爹好怎么了!谁?谁敢说咱爹的不好?站出来!让我看看!”皇子们:……狐假虎威你是可以的。
【工部添设照磨所。
照磨,一个无法望文生义的名词。它起源于元代,被朱元璋拿过来改了改用。
它是一种干着“吏员”性质工作,但名义上称为“官”的,介乎于“官”与“吏”之间的“首领官”。
首领众吏之官。
因此品级不高,正八品未入流
职责很多:监察++教化民众;覆核文书+部分审计;类有善恶之迹,而劝惩之道昭矣”、“凡泉粟之出纳、刑法之是非、物货之交易,无所不当喊
洪武时,中央一开始在户部、刑部、都察院设了照磨所。
洪武27年,因五军都督府仓库累积文书太多,无专人处理,导致混乱,故而添设。同时,老朱在外各司、各府都添设了照磨所。】
老朱:既然未来的我设了……那就设吧?
对于未来的自己,老朱那还是很相信的。这不比那些抄不来看不了的马哲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如今,老朱对那马哲的怨念,确实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一般,各地方衙门的一切收支账本,都要送到本部照磨所核验,然后统一上交到都察院照磨所进行汇总覆核。
他们也会参与社会活动。《两河经略》记载,潘季驯主持建设,当地照磨、检校等积极奔走,互相沟通串联信息,使得工匠没有逃亡,钱粮没有克扣,工程得以完工。
或者帮忙打击盗贼,修城池、道路等等。由此可见,这个职位虽然i,却很重要。】
文臣们听到这里,不禁纷纷点头。不错,身为人臣,便该为竭尽所能。
【前面提过,明代的财政系统很混乱,工部也有财政权。朱允炆在工部设立照磨所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很正确,朱棣帮我们进行了肯定,belike
>朱允炆设立工部照磨所朱棣登基,废除了。永乐4年2月,又设立。“建文永乐新政”+2】
朱棣:……
皇子们也是叹服:“现在也没讲几个改变啊!怎么太子你的思维,和咱们皇孙的思维这么接近呢?你还说他乱改祖宗之法。皇孙改了就改了,你改了,还要把爹抬出来,给你装点一番……
朱允炆:……
我可以觉得我可以了吗?他突然有点期待。觉得自己是有可能上升到李景隆那个地位了——那个地位,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但是朱允炆在理解照磨意义的同时,却在登基没几个月的时候,废除了天下各府照磨所。
它们都是他眼中的冗职冗官。】
大家:?
老朱:?
虽然老朱自己也废过照磨所,但像他这种通过痛苦摸索得出的治理良方,这孙子,咋就那么喜欢消消消呢?
【其实不止照磨,很多地方的经历司也被他裁了。它的主要作用的公文手法,是地方衙门的标配之一;在军卫里会更突出一些,是军卫里的唯一文职人员。
经历和照磨同属于“首领官”的行列。
这些首领官,在某些时刻,有着幕僚的特制。得到主官肯定的“首领官”总会在本来的职权范围上,又增加了很多东西。
行政权力不断扩大,重要性不断凸显。有“一署之喉襟”之称呼。
这种幕僚,是中央选派,具备着直接向中央负责的意义。他们和主官的关系就很微妙。他们是朱元璋派下去牵制主官的,又得分担主官的工作。
结果就出现了主官视幕官为仆隶,夺印自配;首领官“与本官相抗”,互不信任,权利此消彼长的情况。】
老朱皱眉:“这就是咱的目的!若是上下沆瀣一气,地方百姓怎么办?唯独这样,百姓才可从他们的上下其手中,喘上一口气。咱不循旧制,在地方上创办三司,目的也是这般。他们舒服了,咱岂能舒服?百姓岂能舒服?
【明代中后期,有点类似咱们消费主义抬头,社会风气有点趋于捧高踩低。
照磨等首领官由于品级低、任职人员的出身低,总是受人歧视,而新的“幕宾”即主官私人聘请的辅佐人员,不吃公家饭的人大肆走上了历史舞台。
成一时风气。那些主官觉得,我自己养的人,帮助更大。
阳明公还评价过,认为“凡荐贤于朝,与自己用人又自不同。自己用人,权度在我,故虽小人而有才者亦可以器使。
这种现象的泛滥,使得后来衙门里的首领官被大量裁撤——照磨亦是其中的被淘汰者,不过侥幸还有不少保留。】
虽然同样都是出于冗官冗员的目的裁撤。但被光幕这么一说明,连朱元璋,都觉得难受了。朱棣说:这应当就是那‘绍兴师爷’吧!
老朱大怒:“好啊,都是那些江南读书人!真是个祸害啊!这些祸害,便随着他们的散布,出现在了大明的每个角落,蚕食咱大明的大好河山,吞噬咱大明百姓的血肉啊!
在场江南读书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