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汉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章 关外大清,盗墓之敲棺,曹汉生,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宁古塔其实并没有塔。相传清朝皇族有六个远祖兄弟在那里,“六”在满语中发音“宁古”,“塔”是“个”的意思,可以说宁古塔就是清皇室的发家地。
在那个时候,关外生产工具还很落后,而且东北苦寒,所以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被发配过去的人多是大罪,流配人们夜以继日地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挖山凿石,一代一代的在当地繁衍生息,甚至慢慢形成了村落,直到清朝结束,很多人就留在那里。
这其中还有一点,当时也并非任何人都能被发配到宁古塔,那些被发配过去的人或者家族,也都是叫的上名的,平头老百姓要不就咔嚓一刀了,要不也流放到塞外去戍边了。
这些事情都是当初在秦汉堂的时候和人聊起的,那个老账房还说了另一个事,就是当初关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工程活动,说是祭祖,可是无论你子孙多少,他女真的老祖宗就那么一个,大祭的祭坛根本不用多少,顶多就是年年维护罢了,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工程量?
老账房后来说了一个故事,传言清王朝当时担心满人治国根基不稳,皇室便每年悄悄使人将大清的金银财宝运出关外,囤积起来,这期间还有一个清晰的证明。
嘉庆四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弘历寿终正寝,一直为弘历所宠爱的和珅也迎来了他的末日。
初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抄没家产。初九便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为首查抄和珅家产。
在两个王爷的带队下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和珅府,书吏正在和珅府内清点物品。一直到天黑,两个王爷才拿到和珅所拥有的财产清单,数目庞大的惊人。
第二天,嘉庆接见了主持抄家的王公大臣,并拿到了一份抄家清单,夹墙私库有金子三万两千多两,地窖内埋藏银子三百多万两。嘉庆对这份抄家清单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随后就“恩赐”和珅自尽。皇帝仁慈地表示,这是为了国家的面子,所以不株连和珅的家族等等,这件事本应就此告一段落。
可是后来有个大臣叫萨彬图,他奏称抄出的清单不足和珅家产十分之一,请求深挖严追时,却遭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并且一个月之后这位漕运总督便被很不起眼的一个理由而罢黜,而那份抄家清单也从那以后就没在正式场合出现过。
老账房说最后的抄家清单是否正确已经无从考证,不过从清王朝接管大明国库开始,到清王朝鼎盛,再到后期的陡然衰弱,这其中就有很多说不明白的事了,在此期间,满清搜刮财宝运往关外的猜想,就显得格外的站得住脚。
这个前提一旦经得起推敲,那么下一个更骇人的结论就呼之欲出了,大量的汉人劳力被发配宁古塔,大兴土木,财报聚集,这些指向只有一个结论,陵墓!
清王朝在皇室成员死亡后,将尸体悄悄的送回关外,修建皇陵,以多年搜刮的财富作为陪葬,即将那些盗墓贼的视线留在了北京,也实现了女真族人落叶归根的传统。
这些思绪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我看向二姨,她这句饱含深意的话是什么意思,是想告诉我,曹家和满清王朝有关吗?还是说……曹家的发家和清王朝在关外的宝藏有关?
她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轻轻将额前的秀发顺到耳后,语气轻缓了下来,不似刚刚那么不愠不火,说:“还是有点像你爹的,如果你连这都猜不到,我想我们已经结束谈话了。”
“你猜的没错,曹家确实是在清朝迁都北京的时候跟过来的,能有如今的势力,也是从那时候起积攒下来的底蕴,不过曹家族群移居到关外去的原因却很突兀,那个年代无论是气候,经济,文化,各种条件,如果选择迁移,永远只有南迁,可是曹家人却选择了北上。”
“他们在躲避着什么。”我脱口而出。曹家族群的动态很明显。
“对了一半。”二姨换了个姿势,双手揉了揉太阳穴,神色带着些许的疲倦,我心道保养的再好毕竟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她轻声道:“小鱼,你接着跟他说吧。”
“嗯。”被叫做小鱼的姑娘轻轻应了一声,冲我露出一个干净的笑容,一边卷着鬓角的秀发,一边想了想说:“你猜的不错,当时的曹家族群确实在躲避,同时,他们也在寻找着什么。”
“什么意思?”我蹙眉问道。
“根据零星的记载,我们发现曹家族群其实去过很多地方,极西的大漠和东边的海国,最终他们还是落在关外,我们想,他们应该是找到了要找的东西,你觉得会是什么?”小鱼看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