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七四章 田亩,大明新命记,哼哈大王,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想当初,杨振叫他们与方光琛、张得贵等人商议分田屯垦令的时候,蓟镇边军军户出身的老炮头刘万忠主张参照九边屯垦的旧制计丁授田,每丁给地五十亩。
但是杨振否决了这样的做法,最后接受了方光琛的建议,拍板执行按户授田每户给地三十亩的做法。
杨振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全然为了抛开大明朝的旧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有自己的一些理由。
在他看来,按户分田比计丁授田这种重男轻女的做法要好。
一方面,这样做,有利于扭转重男轻女的旧习陋规。如果只给男丁土地,那么男尊女卑的情况就很难改变。
另一方面,这么做,也有利于推动各户成年的男丁分户成家,然后踊跃从军,推动他们通过军功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与此同时,杨振也考虑到了辽东半岛上的土地数量,计丁授田,每丁给地五十亩,他根本做不到。
一旦这么做,眼下金海镇所能承接和吸纳的人口数量,就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按户分田,每户给地三十亩,叫他们开垦作为永业田,至少短期来看并不存在计丁授田带来的种种问题,同时也更加方便易行。
如果不是这样的简便易行之法,那么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想完成这么大范围内的编户分屯事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这几个月来,杨振当初决策之正确,已经有目共睹了,已经没有人再去纠结到底是计丁授田好,还是按户授田好了。
至于为什么杨振定了一个每户给地三十亩的上限,真实的原因,除了杨振占据的辽东半岛南段宜耕土地有限之外,还有一个杨振在后世熟知的一句谚语,也是促成这个决定的重要因素。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是农耕时代中国老百姓们心底埋藏的一个十分朴素的人生理想。
而这句后世许多人熟知的谚语,被杨振直接拿来用作了金海镇在登州府招垦最通俗易懂也最打动人心的一句口号。
对崇祯十三年关内流离失所的广大百姓们来说,什么样的承诺都不如这样一句承诺更加实际有效,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且事实也证明,按户分田更有利于编户立屯,可以避免出现人口众多聚族而居的大户。
杨振可不希望,自己的移民屯垦,到最后,再弄出一批地主豪强大户人家来给自己添堵。
而每户给地三十亩为上限,也较为符合这个时代的农耕水平,刘万忠向他报告的情况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以这个年代的垦荒水平,一个男女老少齐全的五口之家一年垦荒耕种三十亩地,已经是他们能够做到的上限了。
而且大部分家庭甚至完不成这个任务,甚至距离这个上限甚远,能完成十五亩或者二十亩已经是很不错的情况了。
在这样的情况,你给每户分的土地或者说荒地越多,事实上就意味着抛荒的土地越多。
一旦如此的话,这样的移民屯垦岂不是南辕北辙,成效要大打折扣了吗?
想到这些问题,杨振看着挠头赔笑的刘万忠,最后也笑道“呵呵,你们明白本都督按户分田三十亩的苦衷就好啊!”
杨振这么一说,刘万忠当即便知杨振对他们完不成垦荒任务早就心里有数,而且丝毫没有追究他们责任的意思,当下连忙笑着点头称是。
“如果你们南关岭五屯营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每户垦荒三十亩的任务,那么金海镇各路屯所,估计今年也都够呛能完成了!”
一念及此,杨振看着陪同在侧的严省三说道“你们呢?交给你负责的大连湾沿岸四屯移民,垦荒任务完成得如何呢?”
严省三见杨振转而询问自己所领四屯的垦荒情况,当即如实回答道“回都督的话,情况与刘参将五屯营差不多,荒地是分下去了,但垦荒任务每户只完成了大半易垦宜耕的。
“好在大连湾周边,多是沿海沿河的沙土地,垦植起来相对容易一点,而且眼下时令尚未过去,接下来卑职再督促督促,想来仍有扩大耕种的余地!”
“嗯,你这么说,就对头了。立屯垦荒,引种番薯,是我们金海镇的生存之本。其他事可以耽搁,这个事却耽搁不得。
“时令过去之前,来得及垦荒引种的,就好好垦荒引种,凡是来不及垦荒的,就直接在荒地上引种,总之不能浪费了眼下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