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0章 青梅煮酒论英雄,娱乐三人行,段瑕,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然理论上来说,主策、主程和主美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可实际上,在圣杯工作室乃至于后来的三人行工作室,主策的话语权都隐隐高于主程和主美。
别看现任主策凌星宁对车光龙向来挺尊重,其实那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一方面,凌星宁加入团队的时间比车光龙迟;而且另一方面,车光龙还是工作室股东之一,所以对着车光龙的时候,凌星宁的态度往往比较低调。
可面对另一位主程袁彬的时候,凌星宁就会强势得多。
这也是造成“程序加班,策划必须在场”、“美术加班,策划同样必须在场”这样的奇怪惯例的原因。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既然是你们策划在主导研发,不比别人多负一些责任,怎么说得过去?
这个指导原则,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可实际上深切地影响着这个团队的日常运作,资历长的核心成员如车光龙、段杉杉等人奉行这个原则的时间都有一年左右,多多少少养成了一些依赖和惯性。
忽然要换成程序出身的车光龙来当领头人,大家能适应吗?
不说别人,连车光龙自己都未必能调整过来。
所以在他看来,凌星宁大概会比自己更适合接任制作人这个位置。
“车儿你说得确实没错,可我觉得星宁不适合——至少是现在还不适合挑起这个担子。”刘可韦摇了摇头,耐心地解释着自己的选择依据,“不要说星宁不适合,我刚才已经前后琢磨了一遍,整个策划部都找不到一个能让我满意的人选。”
这句话就有点费解了,除了凌星宁之外,策划部还有好几位专业能力都很不错的家伙存在呢,合着刘可韦的意思是这群人里竟然没一个人适合当制作人?
有点言过其实了吧?
“怎么说?”车光龙疑惑地问道。
“咱们先从段叔说起好了——段叔太理想主义,过于追求所谓的‘公平’、‘合理’、‘完美’这些原则,与受众取向的现实情况严重脱节——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小众玩家,小众写手。所以让他来主导的话,估计也只能做出一款叫好不叫座的小众游戏。”
刘可韦一边说,一边叹息着摇头,往段杉杉望去。迎着他的视线,段杉杉讪讪地低下头去。
“星宁的游戏理念,和段叔正好是两个极端。他太媚俗,功利心太重,没有明确自己的追求方向。让他来主导的话,咱们的项目就会变成别人成功作品的盲目跟风之作,多半成不了大器。将来有机会。让他自己开个新项目去练练手还差不多。咱这第一款项目,可不能让他来掌舵。”
之前说段杉杉的时候,刘可韦竖起了食指,这会儿再翘起了拇指。
“光辉哥专业能力、性格为人和游戏理念都没有大问题,不过他加入咱团队的时间有点儿晚,现在就让他来挑大梁,说服力不够足;赛文入行时间太短,专业方面的经验阅历还需要积累才行;至于sorry么,说实话。他性格可能比哥还浮躁,还需要放在关卡的位置上多磨一磨他的性子。”
刘可韦最后这句话并非无的放矢,李尤希加入工作室这么久,平常闲暇时间里聊男女话题的劲头比谈其他方面加起来都更足。
这是位号称自己“阅片破千”。已经达到“眼中有码,心中无码”境界的哥们,自称学韩文的动机就是为了更方便地泡韩国妹纸。否则好容易来了韩国一趟,没尝过几位韩国美女的滋味。将来回国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提起云云。
而且这家伙并非光说不练,平常有空的时候,他也经常企图与河秀晶以及美术那边几位韩国女孩搭讪——只不过都在一个团队里。抬头不见低头见,那些女孩对他的性格为人也多多少少有些耳闻。只要有了警惕之心,自然也不会轻易被他哄上手。
所以李尤希的“战绩”,目前暂时还没有“刷新”的迹象。
“当然,这几位做好自己目前手头各自负责那一块的事,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将刘光辉、赵启文和李尤希这几位逐一点到,刘可韦依次再伸直了自己那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最后他翻转手心,水平摊开五指做出总结:“只不过,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前前后后我都琢磨过,策划部现在还真的挑不出一个能主导项目研发方向的人来。”
要说对策划部这几位的认知,刘可韦自然要比车光龙强得多。别说刘可韦,估计就连段杉杉在这些方面都比车光龙更有发言权。
毕竟这两位都是策划部的,而车光龙却是另一个部门的主管。
见刘可韦这样说了一圈下来,段杉杉也垂头不语没有任何反驳,车光龙也唯有无奈点头。
将自己麾下这几位副手挨个儿数落了一遍,刘可韦却没有一点开心或者得意的表情,甚至还有点儿——内疚。
他未必听说过“办大事者以多找替手为第一要义”这句话,可是这时候才猛然明白——事到临头,从策划部里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继任者,作为长期兼任制作人兼主策的人,自己还真是干得挺失职啊!
“所以啊,还是得辛苦车儿你来挑起这幅担子。其实你不用去指导策划部的具体工作,完全可以任由他们自己发挥。只有在他们有分歧的关键时候,再站出来做好一个仲裁者,这样就可以了。”
伸手按着车光龙的肩膀,刘可韦带着最后的一点儿遗憾和不甘,交托了自己之前的职责。
ps“办大事者以多找替手为第一要义”是曾国藩的名言,他的得意门生兼衣钵传人李鸿章晚年对这句话也颇为认同。(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