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非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七章 朝鲜国王的忧虑,大明铁卫,小雨非非,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铁山郡设立集体农庄的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各处聚居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起来,一幢幢砖瓦房拔地而起,取代了临时的窝棚,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村落。
当地人对辽民的到来从抵触到适应,慢慢变成了羡慕。这些辽民个个都是壮劳力,而且拥有充足的生产资源,开辟了数以千计的田亩,同时在土地没有收成前,口粮也有保证,盖砖瓦房还不用自己出钱。比起他们,当地的原住民大多在温饱线上挣扎,还要应付官府的徭役和赋税,处境相差甚远。
这就是自耕农和集体农庄的差距所在。陈雨拥有强大的财力,可以无所顾忌地投入,不求短期的回报,辽民的劳动也是有组织的集体劳动,生产工具共有,比起当地人的小农经济模式,效率要高得多。尤其是听说了这所谓的“农庄”在赋税和田地归属方面的先天优势后,当地人更是坐不住了。
不少早年来到铁山的汉人在经历了初期的观望之后,萌生了加入农庄的念头。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们也看出了当地官府不敢得罪这支大明来的军队,加入农庄可以躲避徭役和赋税,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哪怕是把仅有的几亩地投献给农庄缴租子,算起来还是赚的。至于自己没有田产的佃农,就更没有顾忌了。
对于这种势头,陈雨是持欢迎态度的。对他而言,人力资源多多益善,而且汉人融入集体农庄也没有什么障碍。如果不是担心强扭的瓜不甜,他一开始就会强行把这些汉人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了。现在当地汉人被集体农庄的未来所吸引,主动要求加入,他自然是求之不得,集体农庄这块蛋糕,做得越大越好,对自己将来的实力发展,就越有帮助。
有了当地汉人的加入,集体农庄滚雪球般壮大起来,很快成为了一个拥有五千多青壮、七千多亩地(含熟地和开垦的荒地)的农业合作社性质的组织。随着农兵的组建,这个组织又向半军事化转变,按照陈雨的设想,慢慢变成一个半农业半军事化的体系。随着农庄发展顺利,在陈雨的要求下,尚可喜将皮岛上的第二批青壮共计两千三百人也悉数送了过来。
近八千人的准军事组织,在屯田的同时还编练队伍进行军事化训练,即使铁山郡、海州牧、黄海道三级官府为了逃避朝廷的问责,有意无意地隐瞒真实情形,但这样的大动作怎么也隐瞒不住,终于在农历新年后传入了朝鲜国王仁祖李倧的耳中。
汉城景福宫大殿内,仁祖忧心忡忡地向群臣询问:“诸位爱卿,黄海道海州那边传来密报,一支明国来的军队以奉旨巡查海疆为名,要求铁山郡提供粮草未果,自行组织数千人登岸屯田,还编练新兵。另外,据说带兵的武将品级不低,还持有大明皇帝的圣旨,这该如何应对才是?”
涉及上国天兵,而且是屯田练兵这样敏感的话题,群臣都保持了沉默,在国君的态度不明朗之前,他们决定先观望一番,不轻易发表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