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的表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9章 喜与狂,满唐华彩,怪诞的表哥,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杜五郎穿过熟悉的过道,走到了一间牢房面前,打着打笼一看,道:“呀!还真是你。”</p>
正坐在牢中的颜季明抬起头来,见是杜五郎,展露出了笑颜,忙起身上前,问道:“伱怎么来了?”</p>
<div class="contentadv"> “我有个同窗朋友,是杨国忠的儿子,我听他说你被捉了,便托人让我进来看看你。”</p>
“为五郎引见。”颜季明在牢中走了几步,引见了隔壁牢房中端坐的中年男子,道:“常山长史袁公,河北首倡大义者。”</p>
“见过袁公。”杜五郎连忙执礼,“久闻袁公事迹,没想到是在此相见。”</p>
袁履谦点了点头,微微苦笑。他精神并不好,显得有些萎靡。</p>
颜季明遂在栅栏边坐下,小声地说着入狱的经过。</p>
“目前看来,我们受到了贺兰进明的迫害。他在平原郡时与薛白争功,心生隙怨,之后便大肆报复薛白的部下。李晟在土门关保下一部分人,贺兰进明不敢动他们,遂以此为借口称我们有异心,当时我在太原助李光弼募兵,被指为招募私兵……”</p>
杜五郎听得惊讶,问道:“如此说来,我与薛白更是亲近,却还未拿我。”</p>
“想必你无官身,威胁不大吧。”颜季明笑道,“可你也须小心些。”</p>
“我试试能否救你出来。”</p>
看着这些一心为国之人被无端下狱,杜五郎十分不忿,但才说到这里,典狱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道:“五郎,对不住了。”</p>
“探视时间到了?”</p>
“小人也是奉命行事,得将你捉拿。”</p>
“我?”</p>
大理寺狱做事很快,半个时辰之后,杜五郎便被绑在了刑架上。</p>
他入狱过许多次,受刑的次数却是不多,难免感到了紧张。眼看着那忽明忽暗的火光发呆,便有一人走进了刑房。</p>
“五郎,还认得我吗?”</p>
“咦?元载?”</p>
“我奉右相之命,办理这桩大案。”元载道,“看在相识一场的份上,还请你配合,如何?”</p>
他知杜五郎有些呆气,遂问道:“你的家小已尽数逃走,可是自知罪大恶极?”</p>
“啊?逃了?那……也许是吧?”</p>
“杜有邻一直居心叵测,收容了三庶人案中的罪眷薛白,且暗中勾结庆王。你们借着荣义郡主与安庆宗联姻一事,勾结安禄山身边的谋士严庄,逼迫、怂恿安禄山造反,再联络叛军中的内应平叛,以壮声势,再联合哥舒翰兵谏,是吗?”</p>
杜五郎听得呆愣愣的,应道:“我阿爷做不出这么大的事啊。”</p>
“你是说,薛白才是主谋。”</p>
“我没这么说啊!”</p>
元载拿出了一些供状,道:“这是杨光翙的证词,指出薛白拉拢军中大将、逼反安禄山;这是河北百姓的证词,称见到了他们自立光武军;这是颜季明招募的私兵兵册;还有这个,是袁履谦受的伪朝官袍……证据确凿,狡辩得了吗?”</p>
杜五郎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没用,干脆闭口不言。</p>
“你招或不招,不重要。”元载道,“这是谋逆大罪,不缺你一个口供。”</p>
“啊?那你还问我。”</p>
元载上前两步,俯到了杜五郎耳朵边,小声道:“圣人只想知道一件事——薛白,是不是废太子瑛的儿子?”</p>
“什么?”</p>
元载仔细地观察着杜五郎的眼神变化,笑了笑,道:“你不知道?但你豁然明白了是吗?”</p>
杜五郎确实是一下子想明白了很多事,为何薛白有那样从容自若的不凡气质?为何薛白与两个阿姐总有许多秘密?这一刻,就连他都认为元载所说的是真相。</p>
“你我相识一场,让你死前少受些罪。”元载懒得再审,高声道:“押到独柳树狱,等待斩刑!”</p>
杜五郎早听过独柳树狱的大名,自知此次再无生机,不由道:“杀我不要紧,可颜季明、袁履谦是无辜的,他们……”</p>
“放心,他们会与你一起处斩。”</p>
~~</p>
陕郡。</p>
这里地处于长安、洛阳之间,位置特殊,因此许多名臣都曾担任过陕郡太守,比如韦坚、李齐物。</p>
后来的陕郡太守则是窦廷芝,叛军杀奔而来时,窦廷芝直接就奔逃回河东老家了,当时官吏皆散,高仙芝从洛阳退守陕郡之后,担心潼关兵力不足,叛军绕过陕郡夺下潼关,则长安危险,只好匆匆退守潼关。</p>
腊月,历任太守修缮过的衙署大堂已没了原本的风雅,到处都是酒坛子,以及叛军抢掳来的赃物。</p>
安庆绪眼圈很黑,坐在那显得忧心忡忡。</p>
他已经陷入绝境了,西边是二十万唐军杀奔而来,东边的洛阳已失守,连他阿爷都被擒了。虽有十余万边军骁骑在手,可粮草已撑不得几日。</p>
正饮着酒消解心中的烦躁,平冽快步进来,道:“二郎,阿史那从礼到了。”</p>
“我去见他。”</p>
安庆绪以一种破罐破摔的态度丢开手中的酒坛,大步向外走去,远远见到阿史那从礼,便觉对方有些无精打彩。</p>
“怎么?阿爷果真被捉了?”</p>
“是。”</p>
“还能救吗?”</p>
阿史那从礼摇了摇头,叹道:“二郎,降了薛白吧。”</p>
“嗬。”安庆绪道:“你来便是与我说这个?我还有十万精兵在手!”</p>
“我阿兄也想吓唬薛白,可不起作用。摆在面前的就是,我们的大军陷在秦岭黄河之间,无地可进、无路可退,要不了几日,粮草用尽便要大溃。”</p>
“可降了又怎样?我们已经反了,昏君还会放过我们不成?!”</p>
“故而不降昏君,我们降的是太子李琮。”</p>
安庆绪一愣,很快就明白了这是何意。但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摆在眼前的局面,而是有些羡慕李琮。</p>
他近来有一个想法藏于心中总是没说出来——倘若安禄山是死了,而非被擒,局面反倒还好些。</p>
如今再看李琮,让人有一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之感。</p>
回过神来看眼前的局势,暂时投降似乎已是唯一的办法,助薛白扶太子上位,到时新君即位,难免要拉拢他们这些将领,也许还能谋一个回到范阳的机会。</p>
“哥舒翰呢?”安庆绪问道。</p>
“薛白早在陇右军中做了安排。”</p>
安庆绪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好吧,条件还需我亲自与他谈一场。还有,我得见到我阿爷。”</p>
他们做事干脆果断,既有决议,阿史那从礼立即便往薛白军中回报。</p>
双方互派使者,很快议定,在黄河峡谷中让安庆绪与安禄山相见,共议投降事宜。</p>
至此,叛乱几乎要很快终结了。</p>
安庆绪对着锃亮的刀面稍稍整理了仪容,换上一身白袍,披头散发,无精打彩地走出了大营,看了看天空,只见冬日萧索。</p>
“出发吧。”</p>
队伍启程不多时,身后却有马蹄声追来。</p>
“二郎!”</p>
安庆绪回过头看去,却见来的是张通儒。</p>
张通儒原本还在崔乾佑军中处理军务,在冬日里赶路赶得满头大汗,上前匆匆道:“二郎且慢,事有转机。”</p>
“嗬?”</p>
安庆绪不信事到如今还能有何转机,但还是驻马听张通儒细禀。</p>
“此前,崔将军便留意到唐军的哨探似有两批人,他遂亲自率人前往截杀,果然,一批是哥舒翰所派,而长安却也派了一批哨马随时打探潼关战事。”</p>
“为何?”</p>
“必是昏君不信任哥舒翰。”张通儒道:“崔将军便利用此事,往潼关派遣内应,唐军互不统属,果然未曾发现。原本是打算等适合的时机打开城门,此番却发现了一桩隐秘军情,或可借此大败唐军。”</p>
安庆绪犹无信心,道:“只怕难啊。”</p>
“事在人为,唐军虽二十万,乌合之众,号令不齐,更兼勾心斗角,我方精兵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张通儒一把拉住安庆绪的缰绳,道:“只请二郎再等半日,必有结果。”</p>
~~</p>
黄河峡。</p>
大雪中,胡来水抬手一指,道:“对岸便是我的家乡,平陆。”</p>
薛白驻马望去,这段黄河水流湍急,在寒冬腊月里还未结冰,依旧是波涛汹涌,而平陆县则于风雪中隐于对岸。</p>
“天宝元年,李齐物开黄河三门漕运,我爷娘便是死在黄河里。但李齐物从河中挖出古刃,上有‘平陆’二字,反倒献了祥瑞。”胡来水又道。</p>
“看来,陕郡处处是祥瑞。”</p>
薛白想到改元“天宝”的灵符也是陕郡境内挖出来的,灵宝与平陆,隔得不远。</p>
渐渐地,他们到了与安庆绪约定之处。</p>
哨马四散,回禀道:“报!安庆绪还未到。”</p>
“等等他吧。”</p>
薛白有千里镜,在高处观望着,并不怕遇伏。</p>
他们把安禄山捆着,摆在一辆大车上,像是一个祭祀用的牲口,却是一个抵三个。</p>
等了很久很久,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安庆绪依旧不至。</p>
姜亥不由向薛白道:“郎君,恐怕有变,莫不是安庆绪反悔了?”</p>
“除非他一夜之间攻破了潼关,还能有何出路?”</p>
“出路?跳进了这黄河不成?”</p>
“来了。”</p>
薛白放下望筒,又等了一会儿,便看到一小队没有披甲的骑兵往这边过来,隔得远远地便停下了脚步。</p>
姜亥驱马上前,喊道:“安庆绪,还不来拜见你阿爷?!”</p>
安庆绪并不往前,只道:“待我派人认一认我阿爷,可否?!”</p>
“可!”</p>
很快,一个瘦小的士卒就策马而出,也没带武器,到了近处,翻身下马,径直走向安禄山。</p>
“就站那看吧,还能是假的不成?”周围的守卫没让他离得太近,在他还隔着两步时便喝止了。</p>
“谁?!”</p>
安禄山眼睛还是瞎的,警觉地坐了起来,显得有些不安。</p>
接着,他鼻子一皱,用力嗅了嗅,忽然大喊道:“什么气味?这是什么气味?!”</p>
姜亥正在盯着安庆绪,闻言正要回过头看安禄山。</p>
忽然,在更远处的天边,似乎是在灵宝的方向,响起了几声冬雷。</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