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味小布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3章 教育和扶贫并举,重生之科技洪流,奶味小布丁,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相比起上面两个教育体系,我国的义务教育其实更加复杂,这倒不是招致民众反对,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百姓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学,而且还是免费的。
而是我国地缘辽阔,各种复杂的地貌都有,更重要的是,我国不管什么犄角旮旯都会有人居住,而且还是居住了不知道多少代。
前世就有很多报道,什么住在山崖上面的村落、住在深山老林的村落,各种奇奇怪怪的地形都有中国人居住的足迹,想要出门一趟,就和一次探险没有什么不同。
而中国教育公司承接的义务教育,是需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学生有辍学的可能性,难点就在这里。
像这些非常偏僻的居住环境,是很难建设长久的教育点,一是交通非常不便利,除非是当地的教师,不然外界教师都不愿意来这些地方任教,更别说是常驻了。
二是这些地方普遍较穷,民风也不是特别开化,特别是他们祖祖辈辈就这么过来了,对于子女的教育属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并不是特别重视。
汉族还好一些,基本上都有教育的传统,而一些少数民族,这种观念就比较薄弱,如果无法改善交通环境,想要他们的孩子跋山涉水去上学就非常困难了。
但是中国教育公司有不能放弃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大一统国家,教育其实也是有教化的目的,只有接受了正统的教育,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民族融合。
像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地方,交通比较顺畅的地方,想要建设学校,就非常的容易,只需要在当地建设中心学校,即使路途远了一点的村落,也可以使用校车来接送学生。
但是像这种偏僻荒凉、交通不便的地区,想要依靠建设中心学校就显得非常困难,许多村落都是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不说到附近的集镇需要跋山涉水,就是需要花费的时间也长达两三个小时,这还算好的,有的地方就那么一两户人家,但是走出来就需要花费一两天时间。
像这种地方,中国教育公司是不可能在此单独设立教学点的,即使中国教育公司愿意掏这笔钱,也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来这种地方任教,更何况是常驻。
这种人员不稳定的教学点,实在是没有必要建设,而且每年花费的其他成本也非常高昂,但是这种问题还是必须解决,怎么办?
中国教育公司就联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当地政府等,拿出了几条办法出来,针对每一种问题,都制定了相关的执行路线。
首先面对距离集镇只有两三个小时路程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人口数量还不少,如果适合建设硬化道路,那么就建设相关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
如果这些地方人口稀少就那么一两户人家,那么就没有必要单独建设道路,成本较高,那么只能是采用以下两种办法来解决。
第一就是异地搬迁,像这种偏僻又人口稀少的地方,生存环境也普遍比较恶劣,政府对当地投入资金也很难获得持续性的良性发展,只有整个搬到条件比较好的村镇。
这样既能够让他们的子女就近入学,更能够让这些偏僻地方的百姓能够获得相对舒适的生存环境,也方便以后进行扶贫工作。
第二就是学校安排子女在学校住宿,并不是所有穷乡僻壤的百姓都愿意搬迁出来,不能排除有些人就是脑袋固执。
对于这种情况,不说这些大人是否值得同情,但是他们的子女却是无辜的,既然大人不愿意搬出来,那么只能是给这些人的子女提供住校了。
虽然这样的话,也增加了中国教育公司的开支,但是相比起修桥架路,其实算是成本最低的了,只需要多建设一些宿舍,多提供两顿饭钱,这些都不算什么。
当然,有的人对于子女读书的态度并不感冒,特别是对女孩接受教育并不热衷,这个时候就不是中国教育公司的事情了,让相关执法部门来教育教育这些顽固不化的人了。
什么是义务教育,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是你必须要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如果不照着执行,那么只能是采取法律措施,强制执行了。
如果是之前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上学还需要高昂的学费,许多家庭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情有可原,毕竟有些人你即使把他杀了,也拿不出钱来让子女受教育。
但是现在中国教育公司已经承担了几乎又有的教育成本了,别说学费问题了,甚至连午餐,宿舍等等都全包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还这么固执,那就是欠教育了。
其次就是距离最近集市需要走两三天路程的居住点,如果当地有大批的居民,那只能是在当地建设教学点了,虽然规模可能不会很大,但是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可能愿意去的教师比较少,中国教育公司会在当地招募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人来担任教师,这种大型居住地,一般会存在一些文化人,很少出现全部是目不识丁的情况。
如果真的全部是目不识丁的人,那么只能是从外面调派教师进来,为了让教师愿意进来教学,只能是提高教师的待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在哪里都是存在的。
特别是中国教育公司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因为主要的教学工作是有智能教师来负责,这些教师平时只需要负责课堂纪律,维持学校运转。
虽然赵一上次跟着考察队伍去了贵州少数民族集聚地,对于当地的条件有着非常直观的了解,以上工作虽然可以解决中国教育公司的问题。
但是对于当地贫困问题并没有多少改善,这些受过教育的学生未来估计也是无法留在当地,肯定是往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迁徙。
说实话一定的迁徙,赵一并不反对,但是赵一更希望的是地区的平衡发展,如果受过教育的人都走了,那当地的社会经济又如何发展呢。
虽然教育的目的是教化百姓,但是也是为了让他们摆脱贫困,如果不发展当地经济,这些受过教育的人,只能是去其他地方来摆脱自己的贫困了,对于家乡是毫无帮助。
所以想要改变当地的面貌,光是靠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还需要结合扶贫工作,改变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不说达到发达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至少也要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形成一套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体系。
现在国内的偏远地区的经济,其实还是之前的小农经济模式,只能依靠自己种植的一点田地来维持生计,和国内其他地区经济交流非常少。
那样的话,当地就只能是长期处于人口流失状态,当地经济和社会会长时间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赵一看来,想要一个地方形成一个文明的社会和良好的经济秩序,就必须要给当地注入大量的知识分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当地社会和经济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中国教育公司只是单纯的进行义务教育,并不足以改变很多偏远地区的落后面貌,只能是让一部分人有走出去的能力而已,烂摊子依然是留在当地。
在回来之后,赵一就像相关部门提出扶贫计划,说实话,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由赵一提出来,因为说到底他也就是一个商人。
对这种国策性质的举措是没有多少干涉权的,最好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生意,等到国家需要的时候,再配合相关政策就可以了。
但是他走了一趟之后,确实不忍心这种情况持续很久,所以不管是有没有效果,他还是将自己的相关建议整理成文,交给了相关的部门领导。
虽然说他是商人,但是地位在那摆着,虽说没有干涉权和决定权,但是建议权还是有一点的,只要从本心出发,不过分掺杂自己的私利,就问心无愧。
人生在世间,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要从利益出发,有时候遵从自己的本心行事,就是他们来世间的最好的诠释,做任何事,但求无愧于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