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二章 决胜虎牢(2)——破郑灭夏,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巍巍大唐:开国正文第十二章决胜虎牢——破郑灭夏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唐武德四年五月初,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成功击溃了十余万夏军主力,生擒夏王窦建德,创造了冷兵器战争史上一个罕见的军事奇迹。

虎牢关之战,以唐军的大获全胜而落下尾声。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决定唐军能否最终攻取洛阳的关键一战。虎牢关之战的完胜,对于唐朝方面,以及洛阳战局来说,主要产生了两点益处。

第一,成功粉碎了郑、夏两国之间的军事联盟。

前文说过,由于李唐王朝在完成巩固关中的战略计划后,便开始着手实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进军中原,东征洛阳,一举灭掉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两大盘踞在中原地区的割据政权。

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主力,东出潼关,进攻洛阳,正式揭开了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序幕。与此同时,唐军东征,也打破了唐、郑、夏三足鼎立的格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再加上唐军势如破竹,王世充屡战屡败;郑、夏两国结为盟友,窦建德率领大军,驰援洛阳,双方组成了统一的反唐战线,共同夹击唐军。

可是,虎牢关一战,却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使得王世充、窦建德的企图,付诸东流。窦建德在虎牢关全军覆没,兵败被擒,导致了郑、夏两国之间的军事联盟,瞬间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并且,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以少胜多,打败了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实际上,随着窦建德在虎牢关战役的失败,曾经纵横河北的窦建德军事集团,也已经被彻底击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等拿下洛阳,灭掉王世充政权后,唐军席卷河北诸州,必定是马到成功的事情。故而,虎牢关之战的胜利,可谓是一箭双雕。

第二,彻底瓦解了王世充的心理防线。

之前,洛阳城外的几次大战,北邙、千金堡、青城宫三战,王世充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只得龟缩城中,作困兽之斗。无奈之下,王世充向窦建德发出了求援信号,相约共同夹击唐军。他将自己剩下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窦建德的身上。

按照王世充的想法,凭借窦建德手上雄厚的兵力,肯定能够冲破李世民在虎牢关的拦截,并迅速赶到洛阳城下,与自己尽快会师,里应外合,夹击唐军主力。然而,事与愿违,最终的结果却是,窦建德兵败被俘,夏军主力全军覆没。这样一来,王世充唯一的希望,也被无情地浇灭了。

应该说,王世充的末日,已经到了。此时的王世充,精兵损失殆尽,外援全军覆没,留给他的,仅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洛阳城。王世充深知,李世民虎牢关大胜之后,兵锋必然直指洛阳。唐军兵临城下,王世充越发感到绝望,渐渐地,连他自己都要放弃了。所以,虎牢关之战的胜利,加速了郑、夏两大政权的垮台。

王世充预料得不错,击败窦建德援军之后,李世民停都不停一下,立即就要对王世充动手了,向洛阳城发起最后的总攻。事实上,虎牢关之战中双方的胜负,对于王世充政权内部而言,无疑是晴空霹雳!

譬如,虎牢关之战刚刚结束不久,武德四年五月初七,窦建德战败被俘的消息,一经传出,王世充阵营内部,立刻炸开了锅,人心惶惶。本来以为胜券在握,是一个逆风翻盘的好机会。谁知,的确翻盘了,只不过翻盘的是李世民和唐军,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集团却翻车了,折戟沉沙,败得一塌糊涂。

因此,虎牢关之战才落下帷幕,洛阳附近的偃师、巩县二城,守军望风而降,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偃师、巩县。至此,洛阳外围屏障尽失,再无天险可守。此刻,庞大的洛阳城,就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一道盘中大餐。

又过了没多久,驻守洛阳旧城的郑军大将王德仁,居然弃城而逃。副将赵季卿无计可施,只得举城归附,向唐军投降。此时的形势,对唐军来说,一片大好。洛阳败局已定,王世充显然已经无力回天。

李世民前往虎牢关之前,留下齐王李元吉、老将屈突通,率领唐军主力,继续围困洛阳,压迫王世充。很明显,李元吉、屈突通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李世民会战夏军于虎牢关期间,王世充始终未能突破唐军重围,与窦建德会师,为虎牢关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解除了李世民的后顾之忧。

现如今,窦建德一败涂地。所以,李世民决定,率部返回洛阳前线,与主力会师,然后,指挥全体唐军将士,对洛阳发动总攻,逼迫王世充主动投降,给洛阳之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于是,李世民率领玄甲军精锐,重返洛阳。而且,在回师洛阳的队伍中,玄甲军还押解着窦建德、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等郑、夏两国的重要国家首脑、军政要员。其中,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三人,都是王世充集团的重要成员,被派往虎牢关,配合窦建德。结果,虎牢关一战,他们与窦建德一样,成了唐军的俘虏。

李世民一路回师,押解战俘的囚车,一并随行,直至推到洛阳城下。到了洛阳城下后,李世民大手一挥,命人将窦建德等人的囚车,押到阵前,让王世充看清楚。王世充站在城楼之上,窦建德却在城下,两人遥遥相望,心里五味杂陈,说着说着话,不禁悲从中来,双双失声哭泣。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王世充和窦建德两个人,到底对谈了些什么内容。可想而知,二人曾经都是虎视中原的枭雄霸主,也曾苦心孤诣,筹划打败唐军,一统江山,成为天下之主。然而,最后的结果,窦建德成了阶下囚,王世充即将成为阶下囚,而且都是败给了李世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之所以将窦建德押到阵前,李世民就是要告诉王世充,不要再抱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出城投降,是他目前唯一的选择。紧接着,李世民释放了战俘序列中的长孙安世,让他进入洛阳城,向王世充当面陈述夏军战败的全过程。事实上,李世民这是在向王世充下最后通牒,敦促他赶快投降,不然就大举破城。

现在的王世充,真的是焦头烂额,内外交困。如今的情况是,打又打不过,守又守不住,可王世充又不甘心就此认输,不想向李世民投降。一时间,王世充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怎么办呢王世充便召集诸将,商议对策。

这个时候,王世充所面临的问题,与李密当初面临的选择,一模一样。先前,北邙山兵败,瓦岗军主力损失殆尽。李密起初的想法是,退守洛口仓,东山再起。可惜,事与愿违,由于邴元真的变节投敌,致使洛口仓落入王世充之手,功亏一篑。如今,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王世充面临选择,他也作出了和李密一样的选择。

王世充召集诸将商议,尽管此时他已经一败涂地,但他还是想要最后垂死挣扎一下,谋求一丝希望。王世充的想法是这样的,洛阳不要了,率领城中剩余不多的军队,全力冲出唐军的包围,南走襄阳,占据一席之地,借机休养羽翼,以便日后东山再起,与李唐王朝相抗衡。

其实,王世充表面上是与诸将商量对策,实际则是要让他们站队表态,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冲出洛阳,前往襄阳。没有想到,一听要南走襄阳,众将的反应,莫衷一是,纷纷表示反对:

吾所恃者夏王,夏王今已为擒,虽得出,终必无成。

诸将对王世充说道,咱们所依靠的力量,无非就是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可是,现如今,窦建德都已经被唐军生擒。更何况,洛阳城外,唐军大兵压境,我们能否冲得出去,还是个未知数。即使真的突出重围,到了襄阳,在外无强援,内无雄兵的情况下,又能成什么气候呢!

一句话,人心已经散了,面对唐军的兵临城下,郑国上下,人人都丧失了斗志,放弃了抵抗。再加上,王世充平日里倒行逆施,失道寡助,也没有几个人愿意真心追随于他。一代枭雄王世充,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故而,摆在王世充面前的,只有投降这一条路了。所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就算王世充有再多的不甘心,到了现在这一刻,大势所趋,情势所逼,他也只能认命,向命运低头。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王世充万般无奈,决定开城投降。

武德四年五月初九,王世充身着素服,率领着太子王玄应、群臣两千余人,前往唐军大营请降,献上降书顺表,正式向李世民投降。看到和自己斗了这么久的劲敌王世充,此刻跪在自己面前。李世民并没有得意忘形,落井下石,反而对王世充以礼相待。可是,王世充跪在地上,汗流浃背,紧张得不行。见此情形,李世民便笑着对王世充说道,实际上在故意挖苦他:

卿常以童子见处,今见童子,何恭之甚邪

李世民这话的意思是说,过去你总是将我看成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为何今天见了我这个黄口小儿,表现得却如此恭敬!言外之意是说,王世充,你也有今天,没想到会败在我的手上吧。王世充也不傻,他当然听得出李世民话语中的火药味,连忙磕头谢罪,向李世民求饶。

随着王世充的率众投降,前后历时十个月的洛阳之战,最终取得了圆满的胜利。群雄梦寐以求的洛阳城,终于成为了唐王朝的属地。东征中原的军事行动,以李唐王朝的完胜而落下帷幕。攻取洛阳,标志着大唐王朝入主中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统天下的宏图,更是指日可待!

当然,迫降王世充,攻下洛阳,并不意味着全面胜利。这个时候的李唐王朝,还没有完全掌控中原局势。大战过后,仍需要许多善后事宜。拿下洛阳,仅仅是军事上取得的胜利。接下来,李世民所要做的事情,正是稳定洛阳局势,收拾中原人心,保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如何稳定中原局势两个字概括之:安抚。李世民非常清楚,王世充占据洛阳期间,由于他的倒行逆施,搞得整个洛阳城乌烟瘴气,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曾经繁华富庶的东都,已然变成了一处人间地狱,民不聊生。

倘若唐朝继续像王世充那样,压榨、剥削百姓,只会加剧洛阳越来越糟的乱局,激化矛盾。到时候,必然会导致唐朝刚刚打败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又要被拖入内战的深渊,那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为了稳定洛阳局势,绝不能激化矛盾,而是要以安抚人心为主,尽快让洛阳百姓走出战争创伤。

首先,唐军进驻洛阳,李世民所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约束部众,严明军纪,对洛阳百姓做到秋毫无犯。众所周知,当初,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挺进关中,攻克长安,就是因为李家父子所率领的三万义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赢得了关中军民的支持,才能迅速取得胜利,成就帝业。

所以,此番攻下洛阳,李世民继续发扬了当初进攻关中的优良作风,约束军队,安抚百姓。在李世民看来,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维持洛阳城的正常秩序,使得百姓们的生活尽快回归正轨。根据史籍记载:

于是部分诸军,先入洛阳,分守市肆,禁止侵掠,无敢犯者。

李世民下令,命一部分唐军部队,先行进入洛阳,大军随后入城。唐军进城后,并没有大肆扰民,也没有烧杀抢掠。相反,唐军的先头部队一进城,立刻对洛阳的重要交通要道以及贸易市场,进行管制,并分兵把守。而且,入城之前,李世民与唐军将士约法三章,严禁掳掠百姓。所以,唐军将士坚决执行秦王的军令,秋毫无犯,迅速稳定住了洛阳城的社会治安。

五月初十,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正式进驻洛阳。至此,东都洛阳易主,洛阳城头,大唐旌旗高高悬起;洛阳、河南之地,纳入李唐版图。那么,进入洛阳之后,李世民又会如何安抚洛阳局面呢

首先,唐军主力进入洛阳后,李世民委派自己的得力谋臣——记室房玄龄,前往中书省和门下省,收集隋朝时期图册文籍、制书诏令。只可惜,房玄龄晚了一步,那些重要的图籍,早被王世充悉数焚毁,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

既然典籍被尽数焚毁,那便退而求其次。李世民下令,命萧瑀、窦轨等人,封存洛阳府库,将金帛财物统统取了出来,赏赐有功将士。这也是进攻洛阳之前,唐高祖李渊与李世民、前线将士事先约定好的。

通过安抚百姓、收集典籍、犒赏将士等一系列措施,李世民初步稳定了洛阳局势,没有让洛阳在战后出现骚乱。应该说,在稳定洛阳的政治方面,唐王朝取得了第一步的显著成效。

总体上来讲,李世民对于稳定洛阳局势的方针,以宽仁、安抚为主,善待百姓,维持治安。但是,宽仁并不代表宽纵。对待百姓,李世民自然是以怀柔为主,秋毫无犯。然而,对待另外一群人,李世民的处置,却是十分严厉。什么样的一群人呢那就是在洛阳之战中,一些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

这些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都是曾经王世充重要的党羽、亲信以及爪牙。他们跟着王世充,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弄得洛阳百姓鸡犬不宁,民怨沸腾。所以,这些人无论如何,非杀不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当时,王世充降唐的时候,跟随他一起投降的洛阳文武官员,多达两千余人。这里面大多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罪行没有那么大。故而,很多人都得到了宽恕、赦免。李世民从这两千余人中间,挑了十几个罪大恶极之人,明正典刑。

这十几个人分别是段达、王隆、崔洪丹、薛德音、杨汪、孟孝义、单雄信、杨公卿、郭什柱、郭士衡、董睿、张童儿、王德仁、朱粲、郭善才等人。李世民下令,将他们全部斩于洛水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处斩的十几名战争罪犯中,竟然还包括了单雄信。单雄信在瓦岗军时便是一员骁将,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如果能将单雄信招揽至唐军帐下,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更何况,李世民一向爱才,麾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罗士信、段志玄、侯君集,这些人都是当世英豪,全部在李世民帐下效力。试想一下,李世民难道不知道单雄信是一员骁将,却还是要执意将其处死,显然有些不合常理。

李世民之所以要杀掉单雄信,主要是因为,曾经在北邙之战的战场上,单雄信险些要了李世民的性命,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心里结着疙瘩。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世民认为,单雄信此人反复无常,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

之前,李密杀死翟让的时候,也曾要一并杀掉单雄信与李世勣。关键时刻,单雄信吓得跪地求饶,才捡回一条命。后来,北邙山兵败,瓦岗军几乎全军覆没,单雄信又转而投降了王世充,从此死心塌地地为郑国卖命。

从单雄信过往的种种行为来看,李世民觉得单雄信此人,虽然骁勇善战,却缺少气节,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这样的人,如果归附于李唐,也一定是迫于形势。保不齐将来有朝一日,单雄信降而复叛,再度背叛李唐,转投他人。与其养虎遗患,倒不如现在就消除隐患。因此,李世民坚持要杀掉单雄信。

不过,单雄信被杀,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根据其它史料的记载,最终下令处决的人,并不是秦王李世民,而是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也就是说,最后给单雄信判生死的,是大唐皇帝李渊:

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

不管是唐高祖李渊,还是秦王李世民下的命令,总而言之,单雄信最终还是和其余十几人一样,被斩于洛水,身首异处。那么,李世民要杀单雄信,唐军军中就没有人替他求情吗曾经的瓦岗故人,难道就熟视无睹吗

这话不完全对,当时,唐军军中,还是有人为单雄信求情,谁呢李世勣。早在瓦岗军时,李世勣与单雄信二人,便是瓦岗军中出了名的名将与猛将。而且,两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曾经发誓同生共死,堪称割头换命的刎颈之交。何况,李世勣本身又是一个忠厚仁义之人,朋友有难,他自然不能见死不救。

于是,李世勣前往面见秦王李世民,为单雄信求情。他对李世民说,单雄信武艺绝伦,骁勇异常;若是能将单雄信收入麾下,无疑是增强唐军实力,这样杀了,未免有些可惜。为了让李世民刀下留人,李世勣不惜一切代价,说如果能换单雄信一条性命,自己甘愿舍弃所获得的全部官爵。

李世民非常清楚,李世勣是什么样的为人,相信他不是故意和自己唱反调。但是,李世民心意已决,并没有答应李世勣的恳求,依然执意要处决单雄信。可想而知,李世勣肯定非常失落,最终泣涕而退。

临刑之前,李世勣私下见了单雄信最后一面。两位老友生死诀别,百感交集。单雄信知道,自己死期到了,认为李世勣没有全力营救自己,不免有些埋怨李世勣:“我固知汝不办事!”听了单雄信此话,李世勣心里很不是滋味,非常内疚,无法救老友一命。因此,李世勣伤感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吾不惜馀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

随即,李世勣割下大腿上的一块肉,塞到单雄信的嘴里,流着眼泪说道:“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之后,单雄信被送上了断头台,一代乱世骁将,就此命丧黄泉。单雄信被杀后,李世勣也没有食言,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也算是给了老朋友一个交代。

至于其他王世充阵营的战争罪犯,李世民对他们的处置,各有不同。那些罪大恶极之人,非杀不可,例如像朱粲这样残暴好杀,穷凶极恶之徒,李世民将他列入了处决名单中,施以极刑。

不过,对于一些罪行没有那么大的战犯,李世民则表现得比较宽宏大量,像韦节、杨续、长孙安世等十余人,一律押送至长安,交由朝廷处置。另外,还有一些没有罪的人,却被王世充长期关押,李世民下令,全部释放。而被王世充冤杀的人,李世民则特意遣人,前往祭祀:

士民疾硃粲残忍,竞投瓦砾击其尸,须臾如冢。囚韦节、杨续、长孙安世等十馀人送长安。士民无罪为世充所囚者,皆释之,所杀者祭而诔之。

实事求是地讲,唐军攻下洛阳之后,李世民的战后政策,还是以安抚、稳定为基本原则。虽然,李世民曾经下令,处决了一批王世充集团的战争罪犯。但是,也仅仅杀了十几人罢了,而且皆是罪大恶极,该杀之人,此外从不株连任何一个无辜之人。应该说,李世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稳定了洛阳局势,使得洛阳在战后很快回归到正常轨道。

稳定住洛阳局势,是李世民取得军事胜利以外,在政治方面,又取得的重大突破。这种突破,为李唐王朝在攻下洛阳之后,赢得了中原地区的民心,以及洛阳军民的普遍支持,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棘手的事情都处理完毕,洛阳城的局势,也在战后得到了初步稳定。接下来,李世民腾出大片空闲的时间,坐于阊阖门内,接见王世充集团中那些资历较老的文武大臣,这其中就包括三朝元老苏威。

苏威历仕西魏、北周、隋三朝,曾在隋文帝、隋炀帝时期,官居宰相,并参与了隋初重大政策、法律的制定,是一位精明能干的良臣。尽管如此,但是,苏威此人,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性格软弱,缺乏风骨。

在历史上,苏威曾经数次改换门庭,四易其主。譬如,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后来,宇文化及被瓦岗军击败,苏威又归附于李密的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苏威再次转投王世充。由此可见,苏威左右逢源,是一个典型的政坛不倒翁、官场常青树。

可是,李世民最厌恶的,就是这种不倒翁、常青树,说的难听点,这种人就是墙头草,顺风倒。问题是,苏威觉得自己资历老,历经三朝屹立不倒,现在也已经八十多岁了,希望能继续在唐朝得到重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诗酒浮生随想录

诗酒寄浮生

最强系统仙帝

雨后余声

明撩!暗诱!偏执大佬每天求亲亲

宁清许

LOL:老东西,爆金币吧!

打上月球

虐文女主进入逃生游戏后

小酒不秃头

群星:星海霸主

一夕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