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白华为菅,五色瓜,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温见宁有些惊讶,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突然这么说。</p>
可听他接着说下去,她才渐渐有些懂了。冯翊所研究的方向是核物理,无论在国内外都属于这个时代的顶端学科之一。然而他们的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中,根本无力组织成规模的实验研究,甚至连基本的仪器设备都无法保证。</p>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与同事们的一身所学几乎无法施展。</p>
温见宁能想象到他们的茫然,就像庄子寓言里的那个人,空学了一身屠龙术,却茫然地发现人世间没有龙的存在。</p>
不过她想了想,说起另一件事:“我们来联大的第一年,有一次钟荟跑来跟我说,她想要转系,去外文系或者别的什么系也好,反正就是不学文学了。”</p>
冯翊猜到她大约是想安慰他,很配合地问道:“然后呢,为什么她又留下了?”</p>
温见宁就开始絮絮叨叨地跟他解释起来。</p>
其实不止是她们中文系,许多文学院的同学在这几年间不得不痛苦地发现一件事,相比理工科的同学,他们所学的东西于国家的价值不大。理工科能制造出坚船利炮,可他们却只能纸上空谈。于国无用也就罢了,哪怕对他们自身来说也是如此。</p>
外语系的同学好歹也算有一技之长,像中文、历史这样的学科却只能埋没。毕竟无论在什么时代,真正能从事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人寥寥无几。</p>
但温见宁却有些别的想法。</p>
她承认人文学科在战时远不如理工学科来得实用,但一个国家不能永远只盯着眼下的利益,人文学科它们的影响要很多年之后才能看到,也更绵长深远。</p>
可在当下,一些家境贫寒的同学为了生计考虑,转向实用学科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但总有人要来做些“无用功”,文化才能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p>
钟荟听她说中文系学生的所学,虽然短时间内看没有成效,可从长远看,对国家、对民族更有意义后,就再也不提转专业的事了。</p>
这与冯翊他们现在的状况虽不全然相同,却也有相似之处。</p>
她乌黑的眼眸柔而亮,像落满星光的湖水:“……国家总会有百废待兴的一天,迟早会需要大型研究,才能把握住未来。你们的出路在光明灿烂的未来,这不是很好吗?”</p>
冯翊静静地看着她:“见宁,你相信我们真的会有赶走侵略者的那一天吗?”</p>
这场仗打了足足有三年,多少人从最开始的满怀信心已变得有些麻木,大半国土已沦丧,哪怕偶尔打了胜仗,己方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敌人的胜利看不到尽头,有人寄希望于英美,有人想求助于莫斯科,也有人终于把目光放到了国内。可没有人能确信究竟还能不能赢,什么时候才能赢。</p>
温见宁想到这,心情也有些沉重,不过还是坚定道:“为什么不信呢,相信总要比不相信来得好。一个人太多虑,总会失去很多乐趣,这还是你教我的道理。”</p>
冯翊沉默片刻,突然笑了:“你说得很对,是我想岔了。”</p>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冯翊和她有些像,都不是容易被人三言两语说服的人。如果他正如方才表现得那样迷茫彷徨,只怕也不会毅然回国,又留在昆明坚持这么久。</p>
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没有人能在路途中没有一点迷惘,始终如一地朝着一个方向跋涉。正如冯翊曾经为她拨开云雾那样,她也希望能给他一点光。</p>
……</p>
到了晚上,温见宁回到宿舍时,才发现一直在滇缅路跑生意的张同慧终于回来了。</p>
她休学将近一年,中途只回来看过她们一次,就又匆匆离开。这次滇缅公路关闭,眼看路上会越来越危险,她自忖钱也赚够了,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回到了昆明。</p>
又是大半年不见,张同慧整个人的打扮越发时髦,还给她们每人带了小礼物。毕竟当初她跑去做生意时的本金和路费都是众人凑出来的。</p>
大家并没有推辞,收下后纷纷问起她这半年来的经历。等张同慧再说完后,窗外已月上中天,众人也困了,正纷纷准备去睡觉时,她把温见宁一个人叫了出去。</p>
二人来到屋外,此时外面正空无一人,只有她们在说话。</p>
张同慧低声道:“见宁,我有件事想和你说,是与你那位朋友陈老板有关的。”</p>
温见宁看她吞吞吐吐的样子,不由笑道:“这有什么不好提的,你直说便是。”</p>
看她的态度这样坦荡,张同慧舒了口气:“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也可能是我多心了。”</p>
当日温见宁曾拜托陈鸿望看在她的面子上,对独身一人在外做生意的张同慧多加照拂。事后陈鸿望果然尽心地帮忙打听了,张同慧还为此向她道过谢,也承诺过有了本金后不会再借对方光,让温见宁难做。话虽如此,可双方既然有了交集,她在两边跑生意时难免对那位陈老板手下的人多有注意,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偿还对方的恩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