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门寺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章:大明(1),玉楸枰之冷子,宣门寺卿,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日月重开大宋天!大明王朝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老朱是爱惜老百姓的,他常在朝堂上说“新树不可摇根”,只有真心体会到民间疾苦的人才会发自内心去爱护百姓。老朱的年代,老百姓是幸福的。
而老朱最让人谩骂的事情,是他杀戮功臣!
当年老朱父亲过世,没有土地可以安葬,祈求于刘大地主,刘大地主拒绝了这个为自己种田佃户的请求,“我家的土地是长庄稼的,不是埋死人的!”他当时真的不知道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少年有朝一日会成为天下所有土地的主人!
而刘大地主的堂兄过意不去,给了老朱一小块土地,安葬老朱父亲。他也许是一时仁心仁义,却换来了老朱家世代的报答。
若干年后,黄袍加身的老朱回到了凤阳老家,直接封自己的恩人为侯,而且世袭罔替;那刘大地主早吓得逃走,却因为盘查太严,无处可逃,只得硬着头皮来见老朱,心里也做好了砍头的准备。老朱没有杀他,说彼一时此一时,相反赏赐他很多东西,足足可以装满埋葬一个人的地方。刘大地主长叹一声,一面感叹皇恩浩荡,一面后悔自己有眼无珠。老朱是为了显示帝王胸怀,随即为父亲起陵。凤阳号为中都,甚至想过迁都于此。老朱是苦孩子出身,人生富贵至极,不能不还乡。没有人敢劝说,因为当初西楚霸王灭了暴秦,不在长安定都,却回到彭城。有见识的人说那里没有王者之气,但霸王听不进劝说,而且霸王还说不在彭城定都,犹如穿着华贵的衣服晚上走路,言外之意没有人看见,就显摆不了。劝说的人叹了口气,说楚人如猴沐冠!结果,被楚霸王烹炸。
老朱那时意气风发,甚至有些一意孤行,而且脾气暴躁,没有大臣敢说话,更重要的是,老朱的功臣大多是那里人,衣锦还乡是他们人生成功的标志。但凤阳确实不适合做国都,关键时,还是浙江人刘伯温劝谏了老朱,这位在我们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人,有着通晓鬼神的功夫,“凤阳虽帝乡,不宜建都!”短短九个字,老朱沉默了。凤阳城小,土地贫瘠,确实不适合做这个庞大王朝的国都。更主要的是,天下已经是大明的天下,臣民已是大明的臣民,照顾了凤阳,就是照顾了淮西帮的功臣们,就会亏待别处。一碗水端平,是老朱常和臣子们说的话,那时,老朱不再是那个和大家一团和气,推心置腹的朱重八,而是对于跟随他多年的功臣们,开始心存芥蒂的明太祖。
杀人的老朱
出身于低贱的老朱,对于自己得到的一切,相信别人也会得到。
当他高高在上,俯视万民的时候,其实他是惴惴不安的。每个人都可以当皇帝,虽然今天自己做了皇帝,但不敢保证下面的人,不想做皇帝。记得自己曾经问过大臣们,愿意做皇帝吗?一个叫李通的老乡,毫不隐晦说愿意,因为有权有势呀!老朱虽然笑着,心里充满了戒心,最终找个理由处死了李通。
这种疑心病是不能去根的,老朱杀功臣杀得性起,空印案、胡惟庸案、蓝玉案……找个借口就可以杀人,几万几万人去死。当洪武二十四年来到的时候,满朝的大臣们已经换了好几茬。只剩下汤和、郭英、耿炳忠等等。期间太子朱标曾劝老朱不要再杀人了,老朱扔给他一根带刺的树枝,让他捡起来,朱标面有难色,老朱说,我替你把刺去掉不好吗?朱标明白老朱的意思,自己的确控制不住这些功高盖主的功臣们!但他不想这些功臣们无罪而死,壮着胆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老朱大怒,扔把椅子过去,吓得朱标跑了出来。听说还跳入御河里,差点淹死,从此父子背离,虽然有贤惠的大脚马皇后从中调解,但朱标还是在几年后去世。老朱渐渐有些醒悟,大明的江山是靠功臣们打下的,虽然有些人贪污腐化,但还是有些人不该杀的。所谓我能容你的底线,就是你不要触及我的底线!
朱标死后,老朱很奇怪没有立别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皇孙小小朱。也许是出于对朱标的悔意,老朱亲自教小小朱理政。曾告诫小小朱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著办,才能保得住天下。”老朱太过于自信,他自信是他确实有能力,而他自信过了头,便是子孙后代们倒霉的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