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五四章 没法救,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p>
</p>
汴梁轨道总站,是设在汴梁城外的。</p>
</p>
卯时未到,工坊城的工匠兵、轨道兵,以及汴梁驻防部分新军,已经全数整装待发。</p>
</p>
这一次出征,军卒并没有携带武器……</p>
</p>
还不错,虽然朝廷各衙门的准备暂未就绪,工坊城和军伍,还是严格执行了命令。</p>
</p>
赵曦没指望朝廷可以真的在第一次这样的集结时,就能严格执行命令,毕竟,大宋习惯了安逸,习惯了醉生梦死,习惯了得过且过的日了。</p>
</p>
即便是面对灾情,他们也习惯等着老天,而不是自救。</p>
</p>
溃坝与旱涝灾害不同,只要没到溃坝的灾难地,你看到的只会是如常时一般的日了。虽然大雨还在下,透过车窗王外看······沿途被雨水浇灌的庄稼青翠,郁郁葱葱特醒目。</p>
</p>
赵曦的心里却相当忧虑·······</p>
</p>
“官家,此行又是为何?”</p>
</p>
连王安石都不理解官家的这一趟出行。没意义,这是天威,是黄河溃坝,不是什么大旱,面对遮掩的灾情,人力真的很有限。</p>
</p>
在王安石看来,朝廷应该重点放在灾后救济上,而不是这样,为让汴梁了民认同官家的仁爱而劳民伤财兴师动众。</p>
</p>
在汴梁东南,布置临时安置点,储备相关粮食等等,待灾民从水中幸存了,朝廷用心安置即可。</p>
</p>
这样算什么?带着几万军卒臣工,浩浩荡荡的赶往滑州,然后看着漫延的黄河水······是要去诠释望洋兴叹的意思吗?</p>
</p>
“朕想让更多的了民活下来!”</p>
</p>
赵曦理解他们,哪怕是富弼和王安石这样的臣工,具备了忧国忧民的心,也没经历过这种救灾。</p>
</p>
“可这······”</p>
</p>
算了,不说了,来都来了,再多说也无益。就当是陪着官家去收买人心吧,反正耽误不了救灾。</p>
</p>
人没见真正的灾难现场时,永远不可能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不管文字多具体,不管描述多生动,永远比不上视觉上的冲击。</p>
</p>
赵曦自认为算是见识相当广博了,在接近滑州溃坝的那一刻,还是管不住自已被感染······一个惨字······</p>
</p>
都水监</p>
</p>
溃坝已经过去六七个时辰了,看着黄河水不断的在冲刷着缺口,堤坝一点一点的溃塌,水流在经过缺口时,骤然收窄,然后因堤坝落差,冲出缺口时的咆哮声,在三五里以外一样震耳欲聋。</p>
</p>
水流翻滚着冲出缺口,在已经是一片汪洋的滑州城外肆虐······站在这片缓坡的丘陵上,似乎能听到滑州城里还在坚守的了民呼喊声······</p>
</p>
赵曦希望能看到幸存者,能看到已经淹没在水中的人们,能在溃坝的冲击下活下来,然后自救,活着等朝廷的救援。</p>
</p>
然而,没有。在将士们搭建临时营地的空档,赵曦已经溜了一圈······不能再靠近滑州,所有跟随的臣工都不同意,死命的拽。</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