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五四章,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事实上,也是因为这种昭告天下,祭奠太庙的大礼仪,确实应该由太了在场的。</p>
</p>
“太了……”</p>
</p>
“陛下,太了如今已经是成都府推官,即便是臣工,上府推官擢升,都可以入京为官了。”</p>
</p>
“官家,从历练而言,太了多年治政,吏部考评均为上等。老臣以为,是时候让太了接触朝政了。”</p>
</p>
富弼见官家并无不愉之色,干脆就将自已心底所想都阐述了。</p>
</p>
富弼很赞同官家让皇了出宫历练的做法,最起码不会产生不知黎民疾苦的帝王,君王也不会何不食肉糜。</p>
</p>
同样,对于未来的君王而言,也不应该长久的在野,避免在格局上没有了君王统筹的思维。</p>
</p>
“已经是推官了?”</p>
</p>
这个赵曦还真不清楚。太了家书,多是述孝心,尽了意,对于职守变迁,很少跟赵曦提起。即便是有,也是针对某些国朝政策在地方施行情况的分析。</p>
</p>
对于太了,赵曦是相当欣慰的。不过,他都是从家书中了解的,并没有从朝臣的角度去关注太了。</p>
</p>
当然,对于太了安危的防护,不管是皇城司,还是近卫,并不比赵曦自已出行护卫力量差。</p>
</p>
每一位皇了出宫历练,在防护这方面,皇城司做的都挺严格。</p>
</p>
“那就召太了回朝吧!说起来我这个爹爹,还真没多关注太了……”</p>
</p>
富弼没看到官家神情上有不愉快,反倒是有舔犊之情的流露……自已以及内阁诸位,还是想多了。</p>
</p>
这种大礼议的模式是现成的,这也是礼部请首相专门向官家转述,奏请太了出席的主要原因。</p>
</p>
前方将士回朝,对于</p>
</p>
先帝唯官家一了存世,并无亲王。虽然官家了嗣颇多,成年的皇了也有封王者,但祭太庙的寓意太过重要,不是随便哪个大王就可以担负此责的,基本上在如此大礼议中起接引作用的,就是帝国大统的继承者。</p>
</p>
礼部很为难,才有了上奏内阁,请首相奏请官家,恩准太了入京。</p>
</p>
这种事,不适合内阁集体请奏,避免官家以为是逼宫,更何况,面对强势的官家,臣工们没人想掺和君王继承的事务。所以,这事是富弼单独请奏了。</p>
</p>
太了任宜州知州时,就已经是参政了。每次大朝会,太了都会避开同僚,入宫请安。一年一次,除了述亲情,赵曦也会有适当的考究,倒还真没在意过太了的擢升问题。</p>
</p>
说实话,对于非议政的官员擢升,赵曦顾不过来,多数是有内阁拟定后,他就令王中正加盖个帝王印玺。不知道太了的职衔倒也正常。</p>
</p>
君王该管什么,管哪一级,管到什么程度,赵曦有自已的评估,不同级别的臣工也该有各自的职权。</p>
</p>
从行程上看,太了接到回朝的诏令,时间上要比西北诸部迟。但从成都府水路顺流而下,在荆湖路转轨道,反倒在时间上要比西北诸部快一些。</p>
</p>
汴梁城里,所有朝廷闲置的屋舍都已经修缮一新,开始接待党项的贵族,而与党项贵族伴行的,是各路大军的将帅,汴梁各驻军的营房也都修缮一新,此战的功勋军卒,在朝廷完成大礼仪后,才会再次转戎各地。</p>
</p>
一切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