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民国风云人物演义,实朴,海棠文学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冯国璋在一九一八年十月交卸总统后不久,便回河间原籍休养。
冯在满清末年当过禁卫军统,禁卫军辖有一师一旅,其军饷比正规军多。正规军每师每年只有一百三十万元,而禁卫军则有二百万元。
民国二年(1913年)冯调任江苏都督时,禁卫军改编为第十五、十六两师,随他到江苏。军饷每年三百六十万元,还是比别的部队要多很多。
民国六年八月,冯到北京任总统,第十六师留驻南京,第十五师改编为总统拱卫军,随冯北上,移驻北京。
冯在总统军事处下面,专门为第十五、十六两师设立粮饷局,派自己的亲信张调辰为粮饷局督办。
冯国璋下台后,总统府军事处裁撤,第十五、十六两师改归陆军部直辖,粮饷局仍然保存。一九一九年六月,这个粮饷局被陆军部裁撤,冯大为生气,想到北京争回这个权利。
冯到了天津,徐世昌邀请他到北京来先调停直皖之争,然后进一步调停南北之争。但冯一直怕小徐下毒手,迟迟不敢到北京。
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冯国璋终于壮着胆子来到北京。
九月二十六日,段祺瑞设宴为冯国璋接风,这是他们府院相争公开翻脸后的首次见面。两人毕竟是多年好友,矛盾也是因为公事,没有什么私人恩怨,很好化解。更何况此一时彼一时,酒席间一笑泯恩仇,谈得反而很投机,冯段相互间甚至说了许多心里话。
席间,冯劝段不要偏听徐树铮一个人的话,段虽不以为然,还是不住地点头。这一次晚宴,北京政.府传出了冯段已破镜重圆,复归于好。
安福系拟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以缓和直皖两系的战争危机。老谋深算的徐世昌,则想用两位下台的前总统(黎元洪和冯国璋)出面调停南北。他同时草拟了一套国统一后的大举裁兵计划,想由南北各推举元老三人组成裁兵委员会,北方元老是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南方元老是岑春煊、唐继尧、陆荣廷。
但是,冯迫切想解决的是,清偿欠第十五、十六两师的军饷。
徐很痛快地下一手谕:“第十五、十六两师仍归冯前总统节制”,并将粮饷局恢复。
由于冯国璋入京的目的已达,或许是无所事事的时间太长了,也想出来做些事。再说,主和本是他的心愿,于是,他也高调加入徐世昌的主和与节饷裁兵的浪潮之中。
但是,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冯国璋在裁兵高.潮中,病逝北京帽儿胡同私邸。
临危时他曾口授张一麐遗电,希望和平早日实现,本人以不能亲见统一为憾。北京政.府通令国下半旗三天。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分别亲赴冯寓吊丧。段祺瑞在冯灵前想起了小站练兵、数十年悲欢离合,不禁放声大哭。徐世昌则送一万元为冯的治丧费。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亦作华甫.出生在直隶(今河北)河间西诗经村。
冯家原是村中大户,其祖父冯丕振,家境富裕,有地三百亩,为该村四大户之一。其父冯春棠,因科举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灾,家道逐渐中落。冯国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冯佩璋,常年经营戏班,奔波外乡;老二冯蕴璋,自幼读书,被选为拔贡;老三冯琥璋,文庠生。他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5年后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
冯国璋年幼聪颖,心宽志远,性情豪放。因用心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光绪七年(1881年),冯国璋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两年。因家境艰难,光绪九年(1883年)辍学回家。
为了找寻出路,光绪十年(1884年),二十五岁的冯国璋只身来到大沽口淮军直字营,通过在该营任文书的族叔介绍,入伍当兵。因冯国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经常帮助士兵书写家信或帮伙房记账,人缘不错,亦取得了该营统领刘祺的信赖。经刘保荐,冯国璋进入天津武备学堂,习步兵科。
该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养淮军中下级军事人才创办的。聘有德国军事教官,所设课程有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并操习炮队,步队、马队、工队及分合阵法,另外还兼学经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